close

纏足血淚史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

封建男權社會下,纏足畸形定義女性美,殘忍約束女性,進而蔓延成整個社會趨之若鶩的病態風俗——中國女性因此寫下千百年的足下「殘酷血淚史」。

△清末女子的小腳與男士皮鞋、茶杯的對比。

漢族女子纏足的起源眾說紛紜。野史稱,纏足的「始作俑者」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宮嬪窅娘,窅娘以帛纏足,作新月狀,在特制的金蓮中翩翩起舞,從此小腳審美流傳開來。宋代女子流行纖瘦的雙足,纏足僅追求「纖直」,這種纖足審美一直延續至明代早期。

△南宋《雜劇人物圖》中穿彎頭鞋的纖足女子。

△明代早期,尖頭纖足繡鞋出土實物,與後來清末的三寸金蓮差異較大。

到瞭晚清時期,纏足登峰造極,追求極端的「瘦小尖彎」,導致女子的足越纏越小。從四、五歲開始,通過折斷腳掌骨等殘忍手段來塑造極致的「三寸金蓮」。男子將小腳視為衡量女子美麗的標準,以愈小為美麗。酸腐文人甚至戀足成癖,延伸出品鑒小腳的種種美學理論,此時纏足之風近乎瘋魔。

△清代仕女畫中的小腳女子縫制紅色高底繡鞋,及相似款實物。

△清末,三寸金蓮女子扶鏡站立。

清末的纏足鞋纖細尖小、形如彎弓,故稱「弓鞋」,以三寸(不足10cm)為美。弓鞋不僅裝飾繁復,還裝有木質高跟。鞋底中間向內弓起,僅腳尖與後跟著地,視覺上顯得雙足更加嬌小。穿上這種弓鞋,女人走起路來扭捏搖擺,這種獵奇步態被視為萬種風情。

△清末高底弓鞋,其形態與今日尖頭高跟鞋相似。

△為追求極致小腳,不惜喪失行動能力,出現進進出出都需他人抱的「抱小姐」,可謂是獵奇審美下的畸形產物。

1910s|革新之風

19世紀末,纏足之風進入白堊化,「不纏足運動」也正在興起。

戊戌維新先進分子呼籲女子解放雙足,認為纏足導致中國女性廢疾、國傢民族羸弱。然而礙於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清末的天足運動收效甚微。辛亥革命後,政府多次頒佈纏足禁令,五四運動時期,隨著中國女性意識崛起,纏足陋習在大城市中被漸漸革除。

△清末,纏足女子(左)與天足女子(右)。

1910年代,解放雙腳的女子大多穿著「中式平底鞋」,隨著西風東漸,「西式高跟鞋」也進入中國女子衣櫥。時髦女子將中式衣裙與西式鞋履混搭,展現瞭民初時尚革新的風貌。

△1910s/穿著中式元寶領襖裙裝束的時髦女性,混搭一雙西式高跟皮鞋。

△1910s/左邊女子著西式高跟鞋,右邊女子著中式平底鞋。右邊女子的雙腳明顯偏小,這是過渡時期的解放腳。

「中式女鞋」統稱為繡鞋,1910年代以「合臉鞋」為主,又稱「平底天足鞋」。為適應女人解放雙足後的腳型,鞋型更加修長,采用平底,鞋面細窄,鞋口淺,鞋口前端開得很尖,以鞋尖微銳為美,視覺上依然追求纖細的風格。不同於清末繁復堆砌的裝飾,民初的女鞋風格以淡雅取勝,或是采用素色,不加裝飾。

△1910s/左邊為素雅的平底合臉鞋;右邊為中西合璧的拖鞋樣式。

△1910s/通過觀察老照片與月份牌,這一時期穿著中式女鞋的占比較高。

1910年代的「西式高跟鞋」延續瞭古典鞋型的風格,鞋頭尖窄,輪廓纖瘦,亦采用素雅色調,這與國內同時期的女鞋審美不謀而合。彼時流行的鞋跟名為「路易跟」,這種鞋跟高度適中,線條向內彎曲,形成極為浪漫優雅的弧度。此風格源自17世紀的法國宮廷,一直流行至20世紀20、30年代。

△1912年/象牙白緞面晚裝鞋,路易跟,一排蝴蝶結裝飾,尖瘦鞋型把雙腳包裹的非常纖細。

△1910s/雙色拼接的女式高跟皮靴,側邊一排紐扣固定,多作為日裝出現。

1920s|舞鞋風尚

1920年代的上海大都會,社交舞會盛行。時髦女郎對衣飾的要求越來越高,一雙吸睛的高跟鞋絕對是舞場的必備單品。受到舞鞋風格的影響,系帶、中低跟的設計更受推崇,「系帶高跟鞋」成為20年代絕對的主打款。受到極致的裝飾藝術影響,女鞋風格更加華麗閃耀,花樣更是琳瑯滿目。

△1920s後期/上海十裡洋場中的舞會盛況,時髦女郎的衣長縮至膝蓋,高跟鞋成為值得炫耀的配飾(@大枝)

「系帶」與「鏤空花紋」是1920年代女鞋的特色。「系帶」起到固定作用,有一字帶、T形帶,綁在腳踝或腳背處,一側用扣襻固定。此外,多條的花式系帶更多是起到裝飾作用。「鏤空花紋」是為瞭盡可能多的展露雙腳肌膚,鞋口與兩側鏤刻出精美的圖案,形成美輪美奐的鏤空效果。

△1925/《圖畫時報》中展示的上海最新鞋款:一字系帶,鞋口與兩側作幾何鏤空裝飾。

△1920s/月份牌廣告畫中的時髦鞋款,黑白放射條紋,花式系帶,右為相似款實物。

鞋面流行不同材質、不同色彩的拼接;常用華麗的織錦、緞面、漆皮材質;色彩多運用明艷的撞色、金屬色系。經典的「路易跟」樣式依舊流行,鞋跟高度在2至2.5英寸左右,十分適合交際、跳舞。為瞭讓鞋子更加閃耀奪目,設計者還會別出心裁的在鞋跟上飾以各種水鉆圖案。

△1927/華麗晚裝鞋,紅色織錦鞋面,拼接銀色金屬色革,幾何圖案鏤空,路易跟上鑲嵌水鉆圖案。

△1920s/一字系帶,亮金色搭配松石綠,扇形鞋舌、鞋扣,是裝飾藝術中經典的埃及風情。

當時國內還風行一種仿高跟鞋樣式的「平跟鞋」,外觀與尖頭高跟鞋相差無幾,也搭配系帶,鞋面鏤刻花紋。采用「方形寬跟」,鞋跟很低甚至接近平底,穿在腳上舒適平穩,也更加適合當時中國女子的嬌小身材與穿著習慣。

△1925/《圖畫時報》中展示瞭這種新款平跟鞋,纖瘦尖頭,方形寬跟。

△1920s/月份牌廣告畫中的尖頭平跟鞋樣式。

△20s中式繡鞋改良得更加時髦,鞋臉面積變大,繡花從兩側移至正面鞋臉,中西鞋履交織並存於整個民國時期。

1930s|優雅時代

進入1930年代,中國女子穿西式高跟鞋已「司空見慣」。30年代的中國女子追求優雅的頎長身段,開始流行長旗袍,30年代中期下擺一度長至曳地,高跟鞋的作用便顯得尤為重要。摩登女郎對中西合璧的混搭得心應手,身穿中國的時裝旗袍體態風流俊倩,搭配一雙西式高跟鞋更顯娉婷裊娜。

△1930s/長旗袍搭配高跟鞋的各色風情。

30年代的高跟鞋愈發追求雙腳解放。鞋子樣式有所改變,鞋頭更加圓鈍,鞋面的鏤空面積擴大。系帶則被簡化或取消,路易跟的弧度趨於平直,或幹脆采用更寬的「古巴跟」。鞋跟高至3英寸左右,腳背被抬高,勾勒出足背線條,展現出優雅的女性風格。

△1935/黑白拼色高跟鞋,展露優雅的腳背線條,今天來看依舊非常時髦。

△1930s前期/月份牌廣告畫中的摩登鏤空鞋款,及相似款實物。

不施系帶的「宮廷式高跟鞋」風靡一時,展露出優雅的足背,顯得雙腿更加修長。一般為黑色、棕色、海軍藍等低調的基礎色,多使用絨面革與漆皮。晚裝鞋則繼續流行閃耀的金屬色,或是絲綢、織物等材質,鞋口上常搭配鞋舌、鞋扣等裝飾物。

△1930s/宮廷式高跟鞋,黑色絨面革,鞋舌上裝飾方形鑲鉆鞋扣。

△1930s前期/上海時髦女郎(左)與好萊塢女星(右)的相似款高跟鞋,鞋面裝飾幾何圖案。

△1930s/裝飾藝術晚裝高跟鞋,閃耀亮金色拼接幾何綠色絨面。

30年代還流行過一種「鏤空編織涼鞋」,鞋面用寬窄不一的條帶編織成鏤空的網格或線條。露趾曾被視為不雅的行為,女人解放雙腳的渴望越來越強烈,鞋尖處還被做成鏤空,露出部分腳趾,出現「魚嘴」款式。這種編織涼鞋成為30年代的夏日新寵,其中淺色系尤為受歡迎,雙腳在鞋內若隱若現,別具嫵媚風情。

△30s中期/月份牌廣告畫上的「鏤空編織涼鞋」,與35年阮玲玉在《新女性》中所穿的類似款(右)。

△1934/《時代》雜志中展示瞭國內夏季最流行的「鏤空編織涼鞋」。

△1933/《Vogue》雜志介紹中國女性時尚,展示瞭中式繡鞋(左)與西洋高跟鞋(右)並存的流行風貌。

1940s|女性力量

戰爭改變時尚的風貌,「女性力量」是1940年代的主題。不同於30年代的優雅外觀,40年代的高跟鞋愈發強勢有力。

△1940s/月份牌廣告畫中的時髦鞋款。(圖源@大枝)

中國女性繼續追隨西方女鞋潮流,「魚嘴露跟鞋」成為40年代的大熱單品。魚嘴開的很小,展露部分腳趾,系帶移至腳後,同時露出足跟。鞋跟升至4英寸左右,出現帶有厚度的防水臺,采用更粗的「古巴跟」。戰時,國內流行及膝短旗袍,整個小腿露出,一雙厚底粗跟鞋成為全身焦點。

△1946、上海時髦鞋款,寬系帶,古巴跟,魚嘴樣式,露後足跟,白色款最受歡迎。

△1940s/帶有防水臺的「魚嘴露跟鞋」。

△1945/典型的魚嘴露跟款式,古巴跟,鞋頭裝飾鞋扣。

戰爭時代物資短缺,皮革使用受限,軟木、草編、厚織物等非常規材料被大量使用。40年代的高跟鞋風格「強勢有力」,鞋跟與防水臺的加厚讓鞋子看起來十分堅固厚重。雖然戰時鞋款變化單一,但鞋面常用各種材料進行悉心裝飾,鞋頭也會搭配蝴蝶結等各種樣式的鞋扣,不失俏皮浪漫。

△1940s/高跟鞋實物,左邊鞋款白色絨面革,鞋面金屬星星裝飾;右邊鞋款麻料材質,鞋面刺繡鏤空裝飾。

△1945/鞋頭上裝飾各種可拆卸的鞋扣,蝴蝶結樣式十分流行。

「坡跟鞋」,又稱「楔形鞋」,由菲拉格慕Ferragamo在30年代末創造,風靡瞭整個40年代。坡跟鞋大多高度適中,穿著平穩舒適,風格十分休閑,適合日常穿搭,備受戰時女性們的歡迎。當然,還有更為誇張時髦的厚底款式,坡跟被墊的很高,厚底多為軟木雕刻,底部或中間挖出拱形或鏤空,兩側裝飾各種圖案。

△1940s/適於日常外出穿著的坡跟鞋款式;右為絨面革魚嘴坡跟鞋實物,寬系帶,玫紅色十分靚麗。

△1940s/誇張的厚底鞋款式;1946年厚底鞋實物,厚底中間挖出鏤空造型(右)。

1940年代,各種帶有防水臺的粗跟鞋、坡跟厚底鞋流行。這種款式既增加瞭女性身高,又保證瞭平穩堅固,搭配同樣霸氣的墊肩時裝與高聳發卷,放大瞭女性的輪廓。通過塑造「大女人」的形象,女性的力量與威嚴得到強化,具有一定積極的社會意義。

△1940s/誇張的異形坡跟鞋(左);2011/Lady Gaga的恨天高(右)。

筆者後記

筆者創作本文的念頭和動機來源於當今民國影視劇對於女性鞋履的誤讀。多數情況下,展現在大眾面前的女鞋樣式是不符合歷史變遷軌跡的。民國劇中充斥著各種現代款的細高跟,大眾很容易被誤導,形成一些錯誤的固有印象。

△1920s/古典優雅的「路易跟」樣式。

回顧百年來中國女性鞋履的發展歷程,每個時期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幾乎可以說,時代背景創造文化符號。因而,時代因素的考量,也許是我們瞭解其變遷史的密鑰,隻有洞悉變遷才能體會中國女性身體解放的來之不易。

△20、30、40s/中國女鞋風尚與女性姿態(左至右)。

女性鞋履發展和女性意識的覺醒是相伴相生的,這一點僅從我們最熟悉的高跟鞋就能夠略窺一二。民國時期,西式高跟鞋潮流大盛之時,就有不少人認為,高跟鞋的流行令好不容易脫離纏足的中國女人,重新陷入瞭西洋的纏足法——這種討論至今仍有餘韻。

△1929/《五十步和百步》,反思西洋高跟鞋的漫畫。

在梳理本篇文章脈絡的過程中,筆者腦中女性鞋履的發展歷程與框架漸漸顯現,也自覺受益匪淺。希望本篇文章的分享,能夠給大傢帶來靈感與思考。

聲明:文章出自【台灣運動鞋特賣】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